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8:19:22  浏览:92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1989年10月20日,国务院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水下文物,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一)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
(二)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
(三)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
前款规定内容不包括一九一一年以后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著名人物无关的水下遗存。
第三条 本条例第二条第(一)、(二)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其行使管辖权;本条例第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国家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主管水下文物的登记注册、保护管理以及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的审批工作。
地方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会同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负责水下文物的确认和价值鉴定工作。对于海域内的水下文物,国家文物局可以指定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代为负责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根据水下文物的价值,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规定的有关程序,确定全国或者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单位、水下文物保护区,并予公布。
在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内,禁止进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捞、爆破等活动。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本条例第二条第(一)、(二)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应当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打捞出水的,应当及时上缴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本条例第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应当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打捞出水的,应当及时提供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辨认、鉴定。
第七条 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应当以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为目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勘探或者发掘。
外国国家、国际组织、外国法人或者自然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采取与中国合作的方式进行,其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的申请,须由国家文物局报经国务院特别许可。
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后实施水下文物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活动范围涉及港务监督部门管辖水域的,必须报请港务监督部门核准,由港务监督部门核准划定安全作业区,发布航行通告。
第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水下文物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时,还必须遵守中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遵守水下考古、潜水、航行等规程,确保人员和水下文物的安全;防止水体的环境污染,保护水下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受损害;保护水面、水下的一切设施;不得妨碍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军事训练以及其他正常的水面、水下作业活动。
第十条 保护水下文物有突出贡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各项规定情形的,给予表彰、奖励。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破坏水下文物,私自勘探、发掘、打捞水下文物,或者隐匿、私分、贩运、非法出售、非法出口水下文物,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各项规定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停止作业限期改进或者给予撤销批准的行政处罚,可以并处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十一条 本条例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十三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AD-
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mulgated by Decree No. 42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 20, 1989 and effective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Article 1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2
The term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ferred to in these Regulations
denote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s historic,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s and that remains in the following waters:
(1) all the cultural relics of Chinese origin, or of unidentified origin,
or of foreign origin that remain in the Chinese inland waters and
territorial waters;
(2) cultural relics that are of Chinese origin or of unidentified origin
that remain in sea areas outside the Chinese territorial waters but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aw;
(3) cultural relic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remain in sea areas outside the
territorial waters of any foreign country bu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
certain country, or in the high seas. The provisions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s shall not cover objects that have remained underwater since
1911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or renowned personages.
Article 3
The ownership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1) and (2)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side i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shall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them;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3)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the stat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identify the owners
of the objects.
Article 4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in charg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thereof, and of the work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cern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at various levels in the
localities shall be in charg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cultural
relics, be in charge of the work to identify and assess the value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n
sea water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may
designate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5
On the basis of the value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of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cedures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Chapter II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determine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serves at the national or provincial levels
and publicly announce them.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serves, any activities that may jeopardize
the safety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fishing and
demolitions, shall be prohibited.
Article 6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discovered by any means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1) and (2)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port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and those that have been fished up shall
be handed over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properly dealt with.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discovered by any means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 (3)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port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and those that have been fished up shall
be turned in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identified and assessed.
Article 7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have, as their objectiv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intend to conduct in the waters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app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ubmit the relevant data. Without approval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o units or individuals
may conduct by any means unauthorized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Foreig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oreign legal persons
or natural persons that are to conduct in the waters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shall do
so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ese side and shall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therefor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which shall further submit it to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special approval.
Article 8
With respect to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been permitted to
effect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range of their activities covers water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the case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for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and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shall, upon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delineate the safe operation area(s) and put out a navigation notice.
Article 9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are effecting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in
addition to complying with these Regulations, abide by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accept the administration b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shall observe rules concerning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diving and naviga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ersonnel
and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prevent the water 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underwater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from damage, shall protect all the surface and
underwater facilities and may not obstruc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ishery production, military drills and other normal
surface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s and activities.
Article 10
Those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in conformity with
those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 29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commended or rewarded.
Those who,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s 5, 6 and 7 of these
Regulations, damag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or explore, excavate or
dredge up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without authorization, or hide, share
secretly, traffic in, illicitly sell or illicitly export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found to be those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s 30 and 31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or have their criminal liability investig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With respect to those who violate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 8 and 9 of these Regulations, if the violation has resulted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relics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order the operation
to be suspended and set a deadline for correction or shall give such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as withdrawing the approval granted, with an
additional imposition of a fine ranging from Renminbi 1,000 yuan to 10,000
yuan.
Article 11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12
The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13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八届第5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1995年8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1995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五号公布 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社会体育
第三章 学校体育
第四章 竞技体育
第五章 体育社会团体
第六章 保障条件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第三条 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
第四条 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增进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六条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第七条 国家发展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体育事业。
第八条 国家对在体育事业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 国家鼓励开展对外体育交往。对外体育交往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第二章 社会体育
第十条 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社会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
第十一条 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
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
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
第十四条 工会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组织体育活动。
第十五条 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第十六条 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第三章 学校体育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十八条 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
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
第十九条 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并根据条件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
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

第四章 竞技体育
第二十四条 国家促进竞技体育发展,鼓励运动员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在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
第二十五条 国家鼓励、支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十六条 参加国内、国际重大体育竞赛的运动员和运动队,应当按照公平、择优的原则选拔和组建。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七条 培养运动员必须实行严格、科学、文明的训练和管理,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道德和纪律教育。
第二十八条 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
第二十九条 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对本项目的运动员实行注册管理。经注册的运动员,可以根据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参加有关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之间的人员流动。
第三十条 国家实行运动员技术等级、裁判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制度。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体育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或者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组织管理。
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
地方综合性运动会和地方单项体育竞赛的管理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二条 国家实行体育竞赛全国纪录审批制度。全国纪录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
第三十三条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
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办法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三十四条 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在体育运动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严格检查。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体育竞赛从事赌博活动。
第三十五条 在中国境内举办的重大体育竞赛,其名称、徽记、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五章 体育社会团体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十七条 各级体育总会是联系、团结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应当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发挥作用。
第三十八条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以发展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任务的体育组织,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
第三十九条 体育科学社会团体是体育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应当在发展体育科技事业中发挥作用。
第四十条 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管理该项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代表中国参加相应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第六章 保障条件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第四十二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
第四十三条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资金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体育资金。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以健身、竞技等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经营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城市在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
乡、民族乡、镇应当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
第四十六条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必须经体育行政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按照城市规划改变体育场地用途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
第四十七条 用于全国性、国际性体育竞赛的体育器材和用品,必须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审定。
第四十八条 国家发展体育专业教育,建立各类体育专业院校、系、科,培养运动、训练、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以及从事群众体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法举办体育专业教育。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在竞技体育中从事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和体育规则的行为,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在体育运动中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的,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 利用竞技体育从事赌博活动的,由体育行政部门协助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有贿赂、诈骗、组织赌博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的,由体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有前款所列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在体育活动中,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的,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体育资金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资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军队开展体育活动的具体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入学考试科目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入学考试科目的通知

(2002年7月30日)

教学厅〔2002〕13号


--------------------------------------------------------------------------------

  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通知》(教学〔2002〕9号)要求,在征求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联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的入学考试科目。另外,研究确定了内地高校招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考生的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现一并通知如下:

  一、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的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满分值为100分)、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综合能力(满分值为200分)、管理(满分值为100分)共四门,考试时间各为3小时。综合能力考试测试考生学习MBA课程所需要的数学基本知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汉语运用能力,由问题求解、条件充分性判断、逻辑推理、写作等4个部分组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初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

  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满分值为100分)、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专业基础课(含刑法、民法,满分值为150分)、综合课(含法理、宪法和中国法制史,满分值为150分)共四门,考试时间各为3小时。专业基础课的考试内容为刑法、民法两大实体法的基础理论和重要制度。

  三、招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硕士生入学的考试科目为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基础课(满分值为150分)、专业基础课(满分值为150分)共三门,考试时间各为3小时。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不变。

  四、委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修订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联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